【維塔咖啡】兩張圖搞懂金杯理論!! 史上最易懂圖示

【維塔咖啡】兩張圖搞懂金杯理論!! 史上最易懂圖示

咖啡萃取是一個複雜且有趣的化學變化,而金杯理論(Golden Cup Brewing Standard)是咖啡萃取最重要理論,

它是精品咖啡愛好者們沖煮的最基礎架構,但什麼是金杯理論呢?


金杯理論是於1952年美國國家咖啡協會(SCAA)出於對濾泡式咖啡提出一項有關”好喝的咖啡”

應該有一個標準萃取率(Extraction)和固體溶解量(也就是濃度) (Total Dissolved Solids,簡稱TDS)的論點,其中包括了兩個條件:

  • 咖啡萃取介於 18%22%之間。

  • 咖啡濃度,即總固體溶解量1.15 ~ 1.35%的範圍內。

(想要了解咖啡萃取率的計算請移步👉一道公式學會計算咖啡萃取率


那要如何使用金杯理論來讓自己沖煮的咖啡達到理想中的味道,首先我們先用一張大家都看過的圖表來粗略的理解

                                                                                                                    金杯理論.jpg

(圖片來源: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橫軸是萃取率,縱軸是指濃度;斜線指的是粉水比。


上圖中的中心點的理想區域理論上是咖啡的最佳風味區,但對於一般咖啡愛好者而言,

在沖煮完一杯咖啡後會想要大費周章的去進行這些數據的分析或是購買昂貴的儀器進行檢測嗎?

我想這對一般沖煮者來說大概不會這麼做。


但如果數據不重要那現在是在講廢話嗎?(翻桌)


當然不是!!


我們現在就是要透過對金杯理論的理解,來調整自己的沖煮方式以達到最佳化的口感。


那要如何利用金杯理論沖煮出自己理想中的味道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這張金杯理論的簡化版,我們加上一些不嚴謹但易懂的形容,最中間那一個區塊便是我們所追求的"好喝的咖啡"的最佳標準值,理論上口感風味都會是最優的。

經由這張圖示我們清楚地了解到,假設你沖煮的咖啡出現了你不喜歡的苦味,代表你的萃取率過高了,你得想辦法降低;


假設咖啡出現了你不喜歡的酸味,那表示你的萃取率太低了得稍微調整一下。


但是如果出現的是刺激的酸味跟苦味呢?這表示你的濃度過高了,必須連同濃度一起調整。


那麼問題來了,要如何才能將咖啡沖煮到金杯的區域內呢?


我們依舊招喚出無敵的簡易圖解,以最直觀的方式來搞懂這些數據代表的變化



水溫溫度越高,萃取率越高

所以沖煮時一般不超過95℃,以免過度萃取,使風味變苦

 

時間越久,萃取率越高

所以一般不沖煮太久,根據咖啡豆的品種與烘焙度來做調整


研磨得越細,萃取率越高

研磨越細,咖啡被切分的數量相對越高,粉水的接觸面積越大


擾動因素越多,萃取率越高

擾動包含注水的大小、漩渦個數等,因此注水手法非常關鍵



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還有一個關鍵的要素沒有被提到?

答對了就是"粉水比"

水跟粉的比例是決定濃度的核心因素



弄清楚了以上的因果關係之後

那麼接下來讓我們結合兩張圖的理解來做一道思考題:

假設自己沖煮的咖啡味道空泛單薄,又像酸酸淡淡的穀物水

請問要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調整呢?


相信大家應該都猜到了,這杯咖啡落在了座標的左下方

屬於濃度太低又萃取不足,所以我們要將濃度跟萃取度都做提升

這時我們可以

嘗試利用沖煮手法延長時間或提高水溫

同時增加粉量來提高濃度


那如果嘗試了很多不同的方式仍然找不到自己喜歡的風味呢?

這表示.......


您可能需要維塔小幫手的協助

因為您有很大的機率買到不適合自己的咖啡豆


比如明明不喜歡喝苦的但買了深焙豆

不喜歡喝酸的卻買了肯亞產區

想加牛奶卻怎麼都怪怪的

我們的官方Line都會有人員為您解答與協助挑選


最後的最後,咖啡風味沒有絕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口味比沖煮出最標準的咖啡更為重要

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些許的幫助

也麻煩不吝嗇地幫忙分享喔


相關商品